一、坦洋工夫是什么茶(图文)
坦洋工夫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原产于福安境内的坦洋村,曾以产地分布最广、产量、出口最多而名列“闽红”之首。
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四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统机械制作工艺、新工艺、创新工艺。
传统手工工艺的制作流程分为:萎凋、揉捻、发酵、焙笼烘干。在解放之前,当时福安地区茶叶生产设备极其落后,所制红茶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采用这种工艺制出的坦洋工夫茶,闻起来带着淡淡的炭火松香,入口后是桂圆的滋味,也就是享誉英伦、驰名中外的“桂香茶”。
传统机械制作工艺与传统手工最大的区别是引进和改进制茶机械。因为机械化生产,茶味产生了变化,这个时期的香气慢慢出现了焦糖香与薯香,新工艺在毛茶初制工艺方面,基本流程与上述传统工艺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降低了发酵程度,保留了茶叶中的很大一部分活性成分,提倡后发酵,这种工艺之下的坦洋工夫滋味非常丰富,而且窖藏陈放之后的口感滋味特别爽滑。
创新工艺其实是近年来花香型产品大受市场欢迎下研制出来的,这个工艺其实是融合了乌龙茶制作的一道摇青工艺,所制成坦洋工夫兼具红茶的甜与乌龙茶的韵,深受诸多女性的喜爱。
2、制作工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统机械制作工艺、新工艺、创新工艺。
3、传统工艺:萎凋、揉捻、发酵、焙笼烘干。
二、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坦洋工夫茶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茶类,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茶,拥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对我们人体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坦洋工夫茶的历史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红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红茶品牌。首创于清咸丰元年既(1851),当时的"坦洋功夫"红茶名声鹊起,远销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贵族所青睐。遥望当时清朝正处于受鸦片侵害的年代,作为泱泱大国的华夏财富在不断的向海外流失的时候。坦洋工夫茶却峰回路转般为我国挣回了无数的财富。民国4年既(1915)"坦洋功夫"红茶与国酒茅台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赞誉。可谓迷倒天下茶叶爱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发现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丰元年成功的研制出现今坦洋工夫红茶。光绪年间,安微官员返乡时候将其云南移植——滇红。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保护正式通过国家批准。认定该产品的地理标志名称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功夫"区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登上国际舞台。同时被英国王室列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时候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坦洋功夫"是绿茶经过发酵烘制而成,产值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80%。由于选料严格,工艺考究;是红茶之上品佳丽,保健功能尤见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荣誉: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近年来,政府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坦洋工夫"被列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坦洋工夫红茶生产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获得"茶王"、"名茶奖"等奖项,产量、质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应逐步扩大,被列为福建省主打品牌产品,全市年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产量1000吨,产值1.2亿元,主要销往欧盟、日本、俄罗斯及东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由国家商务部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经过国家商务部对国内上万家企业的筛选后,鉴于新坦洋茶业集团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品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经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推荐,新坦洋茶业集团被选为中国红茶代表参加巴拿马第31届国际贸易博览会。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南美洲国际洽谈会上,由巴拿马贸工部部长隆重宣布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红茶国际金奖单位:中国新坦洋茶业集团,并亲自新坦洋茶业集团董事长张锦华颁发巴拿马自1915年来第一枚红茶奖章,世界客商与巴拿马人民共同鉴证坦洋工夫重现中国红茶荣耀的辉煌时刻。1915年坦洋工夫凭借自身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奖章,为坦洋工夫成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历史地位。时隔一个世纪后,在福安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纪坦洋工夫风采依旧,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荣获"201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
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三、正山小种与坦洋工夫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有,品质特征不同、发源地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具体如下:
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放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
坦洋工夫茶条索圆紧匀秀芽毫金黄,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汤色红艳清澈明亮,滋味清鲜甜和爽口,香气醇厚桂花香,叶底红亮匀整。
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
坦洋工夫茶,是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特产,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
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
①、传统红碎茶:以传统揉捻机自然产生的红碎茶滋味浓,但产量较低。
②、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分为转子红碎茶(国外称洛托凡(RotOvane〕红碎茶),C。T。C红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如以C。T。C揉切机生产红碎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揉切方法。萎凋叶通过两个不锈钢滚轴间隙的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达到了破坏细胞的目的,使叶子全部轧碎衣颗粒状,青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完成后,再用带有松柴余烟的炭火烘干。
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揉捻——解散茶团——发酵——干燥——精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山小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洋工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洋工夫红茶